TVS战疫日记 | 你会阅读吗?先来学习读书的方法论!
突发的疫情使时间变得格外漫长,
那就让我们把心沉下,
掬一缕阳光,以书为伴,
共同等待校园的苏醒……
新传学子有“必读书单”吗?
读书笔记该怎么做?
哪些书值得“二刷”?
同学们的那些困惑,吴炜华老师为你解答!
杜甫说,读书要“破”万卷。中国知识分子清教徒式的阅读自省和侠客江湖的诗意想象在“破万卷”描述中气势如虹。根据5100个唐代墓志铭的统计,唐朝人均寿命59.3岁,如蒙学为3岁,约有56.3年计入读书时间。如以一生一万本书计,读书郎平均2天读完一卷书;《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作于公元748年(唐玄宗天宝七载),杜老师当时37岁。如当时万卷已读完,约1.2天读完一卷书。
唐朝的诗人要读万卷,今天的我们要读几本?让我们来计算一下4年,7年,10 年的大学时间里,读完多少本书?
▲ 大学时间里,你读完多少本书?
读书是日常生活中的科学,是需要不断用时间来码的知识数据的行为。
我们今天要说的是:阅读方法论——
聂鲁达说:“我喜欢你是寂静的,好像你已远去。你从远处聆听我,我的声音却无法触及你。”
——这可以是现代人与书的心情与诗意。
当书籍若即若离绽放知识的寂寞的时候,我们要说服自己,好书是知道我们的。但如若我们只有贫乏的想象与语言,难以尽述它们的美好,它们就会远离我们。
之前读研的小朋友问:老师,你喜欢读哪些书,我们可以访一下不?喜欢读哪些书,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我更愿意当做BGM老师,所以“访”先打住;“喜欢的书”自恋光环过重,招黑体质式的推荐千万不要!所以我就很谦虚地自荐,不如我给同学们写一段读书的思考。
当时,恰逢中传新传官微的读书栏目策划中,我们邀请硕士与博士研究生同学选择20年读书时光中的一本“好”书,来写一段书评。小朋友问题飞过来的时候,我正在头痛地阅读着同学们严肃、谨慎和冰冷的书评。然后我就打回去追问他们,“你”在“中传”读书的心得是什么?为什么书评中没有?
我的追问“痛苦地折磨了他们很久很久很久”——据中传八卦君转述。什么叫“你”读书?什么又叫在“中传”读书——啊啊啊啊,他们风中凌乱地在最后的行文中抢夺着电视学院的小机器人,大阅城前的枫叶和行道的银杏,以标识自己在中传校园中努力读书的场景。
▲ 书评有思想,笔记有温度
什么是一篇有思想的书评?怎样才能写一段有温度的读书笔记?——这两个问题关乎阅读之后的写作,也关于我们如何阅读,如何在阅读之中思考,如何在阅读之后将他人之智慧形成文字。
同学们写书评时的迷惘也使我重新思考:读书——在今天,究竟意味着什么?读什么?怎么读?我们大学时代迷路于书海中困惑,今天依然徊徨于同学们的案头。当我们追着老师讨教“必读书目”、跟踪前沿书单、随手在电子书APP里跟着排行榜试读的时候,沉沦于学者们所津津乐道的“碎片化阅读”之中——这些问题,会不时地跳出来。
▲“阅读每时每刻都在发生”
如何阅读?读什么?怎么读?在电子书、PDF、纸质文章、微信推文、微博八卦混乱并存的年代,似乎是一个可以被流放去桃花源的问题。君不见,每天每时孩子们都握着手机在起点纵横晋江有妖气快看浪到飞起,追书、追新闻、追着吃瓜,阅读每时每刻都在发生。
当晚在研究生的课上,我特别备课文献阅读的章节,想与同学们讨论读书的Tips。课件投影一行字亮起时:“文献浩如烟海,我们怎么读?”可爱的同学们立刻下意识举起手机拍摄,我笑着阻止:这就别拍了吧。课堂爆笑。智能终端、手机、云阅读是如何赋能人类阅读行为的变迁,却又在同时阻止了我们对文字的思考,在同学们下意识拍摄这一场景中,被呈现得淋漓尽致。
▲“数字化阅读错觉——存了=看了”
每一位新媒体学者都在预测纸质书消失的年代,日本人说2050吧,美国人亦精准到2030。且让我们想象那一个无纸时代的辉煌盛景,再也没有了令人心思散漫的旧书,那些令人焦虑叠络的新书也不见了。书房的书架换作了电子墙,我们畅游虚拟书市点点兵兵,搬回一束数码书页、试读试听篇目,睡眠时自动植入大脑,醒来后每个兄弟都“学富五车”,所有的姊妹都“才高八斗”——数字化、移动化的文献存储与书目管理每每会使得我们产生出一种阅读的错觉,仿佛是我们点按了“另存为”、“保存到相册”之后,这些电子图文就会转化为知识和学养。这是数字时代最幻美的阅读乌托邦,它仅能满足我们虚妄的数据满足感,却不能回答我们最直接的这一提问:如何阅读?
▲“看不懂”、“写不出”——当代大学生的人生困惑
如何阅读?——不是我们每天看了多少字,积累拍摄下的多少电子文档。而是我们是否读见思想,读——且看见思想的流动与文字的深描,从书籍中浮现,投射于我们青春的灵魂。碎片化阅读是时代的文字时尚与游戏,是娱乐,不可或缺;但我们最需要的,是重寻完整阅读的方法、在博览中重寻读书的喜悦、以泛读拓展知识的边界、尝试速读来体验“爽文”式阅读的销魂、通过重读来检视读书的盲区、再精读完成一篇、一段、或一句读书笔记的写作。
有趣的学者们曾经很认真地写下《如何阅读一本书》(莫提默·J. 艾德勒、查尔斯·范多伦)、《如何阅读一页书》(I.A.理查兹)。我推荐同学们在模仿学习、摸索前行的过程中,也可以尝试读一两本这样的书,且当做阅读之前的方法论自学。
《如何阅读一本书》
莫提默·J. 艾德勒
查尔斯·范多伦
《如何阅读一页书》
I.A.理查兹
读书,首先是读好书,读有趣的书,读你爱读的书。各类专业书单、销售排行、阅读推荐犹如过江之鲫,我们永远都不缺书目,缺的是在混沌的书目中寻找到自己爱的书。阅读的乐趣离我们越来越远,是一种无奈的常态。但我是想请同学们问一下自己:大学的枕边,有没有当年如《小王子》和《柳林风声》童话,吾皇和阿狸的手绘,冰心和聂鲁达的随笔与诗句,或是《解忧杂货铺》有如悬疑时光的剧本么?你的大学时代的本命书是什么?有没有几本书是可以在犹豫、迷惘、沮丧的时候让你重访阅读的愉悦。
▲“重访阅读的愉悦”
我们一生会与多少好书邂逅、再偶遇、然后遗忘。怎么才能找着到与自己磁场契合的好书,然后记住,是一种读书智慧的自我成长。我给同学们的建议是,先不要贪心,找到一本好书,读完一本好书之后,先记下一句话,写下一段笔记,经过三十年后,还能记得,就是阅读的胜利。
▲ “读完一本好书之后,先记下一句话,写下一段笔记”
我记得18岁时读到辛波斯卡:“我何其幸运,因为我也不是植物学家...”极为惊艳,当即决定抄写下来,模仿诗人想象去写些啥。几年后偶遇几米的绘本,读到扉页上“我们何其幸运,无法确知自己生活在什么样的世界(We're extremely fortunate not to know precisely the kind of world we live in)”,发觉聪明的阅读者早已将阳春白雪的诗歌转化为创作的动力了。
▲听中传校友李修平老师朗读诗歌《我何其幸运》
当 “诗与远方”被安置在微信、微博、表情包里的时候,推荐同学们偶尔也可去读一读,找一找这样的书。我把它们称为阅读的本命书,它们没啥功利,很难转化为论文的生产力,若即若离,但持久弥香。
试论一个读书人的自我修养,要从泛读和速读开始。我每次试着蛊惑学生,学着一天读完一本书。唯有阅读提速,才能窥见博览群书的一线生机。你可不可以24小时通读《新新媒介》(保罗·莱文森)、《社交媒介简史》(汤姆·斯丹迪奇)、《后真相时代》(麦克唐纳)、《娱乐至死》(尼尔·波兹曼)《融合文化》(亨利•詹金斯)——学术通俗书和快餐书的典范,速读速记即可,以帮助我们跟进新闻传播学界新近生产又不断变化的“关键词”。
▲ 几本学术通俗书和快餐书的典范
在谨慎的量化方法论读物里,寻找一下质性研究的美感,去万卷方法(重庆大学出版社)中找自己爱的书吧。那你愿不愿意再去读一下《剑桥艺术史(图文版)》;看一下《中国美术史》(李霖灿),把艺术史写如一种视觉的盛宴;想象一下人类学家漂流的灵魂与沉静的写作,读一读《文化的解释》(克利福德·格尔茨),《摩洛哥田野作业反思》(保罗·拉比诺);或者去看一座城市的雾霾史在文学与诗的想象中被写成《伦敦雾》(克里斯蒂娜·科顿),跟随孜然、骆驼、旅行商队去探访全球化之旅《香料漂流记》(加里·保罗·纳卜汉),或者赤着脚挂着T恤在宿舍中伪装文青《穿T恤听古典音乐》。
泛
读
与
读
速
——一个读书人的自我修养
滑动解锁书单
1
“万卷方法”系列丛书
重庆大学出版社 出版
2
《剑桥艺术史(图文版)》
全八册
3
《中国美术史》
李霖灿 著
4
《文化的解释》
[英] 克利福德·格尔茨 著
5
《摩洛哥田野作业反思》
[美] 保罗·拉比诺 著
6
《伦敦雾——一部演变史》
[英] 克里斯蒂娜·科顿 著
7
《香料漂流记》
[美] 加里·保罗·纳卜汉 著
8
《穿T恤听古典音乐》
田艺苗 著
▲ 滑动解锁吴老师的推荐书单
泛读是一种越界阅读的挑战;速读是阅读速度和能力混搭型提升,是陶渊明“读书不求甚解”的穿越版,绝不是知识付费频道里公知们为你们“五分钟读完XXX名著”的音频版。请同学们提高警惕,慎防伪读书。
重读与精读是阅读的升级版,是阅读步步深入的不二法门。重读是野区巡猎必备的补蓝,精读是关键时刻的打龙。没有重读和精读的Buff加身,妄论文献与专著的学习。对研究生同学来说,新闻传播学、媒介研究、文化学、人类学、社会学诸多学术名著都是译本,读到懵圈太正常了。记得你最早读《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马歇尔·麦克卢汉)、《论摄影》(苏珊·桑塔格)、《图像学》(W·J·T·米歇尔)、《社会学的想像力》(米尔斯)、《写文化:民族志的诗学与政治学》(克利福德等)——好吧,读不懂。先放下——让时间打磨一下自己的理解力,再去重读。重读有所得,有惊喜,有新的发现与批判,那接下来,就可以自然过渡到重要段落与篇章的精读。
<< 滑动查看那些值得你精读和重读的好书 <<
精读是阅读有所得的关键,是这一场旷日持久的读书游戏中的大龙buff,决胜时刻的见证。通过精读,关照自身,思考一下“我”读这本书的情境、思想、知识体系的震荡与他人相异之处,思考“我”在此时此刻读书与前人不同之处,我作为一名新闻传播的学子,与其他专业、其他院校的同学读此书的差异又在哪里呢?——精读之后,请用十分钟画一张本书的思维导图。如果你能做到的话,恭喜你!
▲“精读之后,请用十分钟画一张本书的思维导图”
精读之后,蓦然回首,你发现你终于终于读懂了。抵达读书新境界,你也就知晓,有温度、有态度、有批判的思想如何归纳与吸收,一篇不被老师打回来的文献回顾应该如何去写。
精读更是启明学术想像力的关键。精读之后,你或许会联想,原来“我”(主体)在“中传”(空间)的“疫情期间”(时间)“读”(实践)一本好“书”(客体),也能引领我触及人类知识深海中的一次脉动。
再说了,如果没有想像力,阅读还有什么乐趣呢?
读书笔记,在此送给有想像力的阅读者!
作者简介
吴 炜 华
中国传媒大学 电视学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
秋意浓,念无恙
读书给人带来追求和快乐
让人沉醉其中,拥有高尚的情操
一起在秋日中享受阅读的乐趣吧
期待在评论区发表你的精彩观点~
猜你喜欢
编 辑/马滢滢美 编/钟 睿 主 编/韩 飞 刘日亮 李怡滢监 制/丰 瑞